發表時間:2019-11-27 14:16作者:王繼煥閱讀:次
學校“二次創業再出發”,唱響“優化新時代教學模式、培育高素質有用之才”的主旋律。為將學生培養成為“會思考,會學習,會溝通,會動手,會生活”的有用人才,對教育教學方法改革進行研究與實踐,探索培養高素質有用人才的途徑與方法,是每個教育教學工作者的職責所在。
1.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立德樹人是重中之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每一個教育教學工作者肩負的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為此,在發揮思政課作為德育教育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時,讓所有課堂都肩負起育人功能,讓每位教師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切實將“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是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
“課程思政”是指所有課程的知識體系都體現思政德育元素,所有教學活動都肩負起立德樹人的功能,全體教師都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職責。從以往單純的思政課教育轉變為覆蓋各專業、各學科、各課程體系的大思政和大德育,將“課程育人”提升為“全課程育人”。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首先要仔細梳理各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將其列入教學計劃的重要條目和課堂講授的重要內容,將知識教育同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使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類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構建起全課程育人的格局。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在專業學科知識體系中尋找與德育知識體系的“觸點”,順其自然而不是牽強附會、生搬硬套。
在二次創業再出發的征程中,我也在所授課程《機械原理》、《機械設計》的教學工作中,著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深入發掘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引導學生有理想,有擔當;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
2.打造高效課堂,培養高素質有用人才。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老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很顯然,這與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這種教學模式擔負不了培養高素質有用人才的重任。因此,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打造適應新課改要求的高效課堂模式勢在必行。
課堂教學是一種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真正的高效課堂應該是教師善教、學生樂學并學有收獲的課堂。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為導向,將多種教學模式融合創新以打造高效課堂,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適時通過問題啟發、任務驅動、案例引導、討論研究、部分翻轉課堂以及線上和線下混合等多種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逐步完成從學會知識向學會學習及應用的轉變;強化綜合創新型實驗教學實效,構建開放式的實驗教學體系,著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構筑第二課堂活動機制,有序引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優良的個性;構建與新工科人才培養相適應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不拘一格地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均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舉措。在授課過程中,尚需正視學生個體間的差異,通過高效的課堂教學、實驗教學以及第二課堂,不拘一格地引導學生“會思考”、“會學習、會溝通、會動手”,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優 優化新時代教學模式,培育高素質有用之才,任重而道遠。在課程目標上,將立德樹人與高素質有用人才培養融合;在課程內容上,將基本內容、學科發展前沿與新工科融合;在授課技術上,將教育教學方法與現代技術融合;在教學模式上,將課程內容重組與課程結構再造及多維度教學手段和方法融合。努力實現知識課堂向能力課堂轉變;灌輸課堂向研討課堂轉變; 封閉課堂向開放課堂轉變,將一流課程建設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上一篇:適應教育新形勢 改進督導新方式
下一篇: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改進的思考
COPYRIGHT@2006 WWW.1957.CN RESERVED 版權所有:武漢華夏理工學院 [鄂ICP備05010681號-1]
學院地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關山大道589號
郵編:430223 聯系電話:招辦027-81695660